中國作為頭號能源消耗大國,隨著經濟發展,能源需求壓力越來越巨大,有數據顯示,中國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占比已上升到27.45%,而在所有建筑中97%以上都是高耗能建筑。由此,能源危機顯而易見,建筑節能迫在眉睫。
早在2012年,節能環保產業就被國家列為戰略新興產業,各地政府均把節能減排劃入了重點工作范疇,并出臺了補貼、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及項目。尤其在“十二五”期間,節能服務行業享受的政策環境持續向好,建筑遮陽行業得到重視和發展。
2016年,新《節能能源法》出臺,國家鼓勵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使用節能建筑材料和節能設備,地方政府積極響應,如北京市發布《北京市“十三五”時期民用建筑節能發展規劃》,對綠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上的應用比例做出規定。
到了2017年,建筑節能、綠色建筑的概念更深入人心,國家及地方政府大力扶持,綠色建材及遮陽節能產品的應用越來越被關注,如江蘇省全面貫徹落實《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》,強抓全省建筑工作任務;在2017年10月20日執行的《長沙市民用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管理辦法》中也做出特別規定:新建建筑應大力應用高性能門窗及推廣外遮陽綠色建筑技術,既有民用建筑應優先采用建筑外遮陽、節能門窗等改造措施
整體來說,新《節約能源法》和各地建筑節能相關政策,為建筑遮陽行業帶來了巨大利好,且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國家在建筑節能領域投入將逐年增大。,預計2020年國內建筑總需求將達到810億元,出口將達到150億元。而這一片大好的政策形勢,為建筑遮陽行業開拓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,產業不斷壯大,目前行業基本現狀如下:
一、產量和效益保持增長較快。2010年建筑遮陽行業總產值270億元,2015年底產值達到780億元,5年內增長近3倍,2017年也迎來階梯性增長。產品結構由中低檔向中高檔全面轉型升級,不同層次消費需求得到了滿足。并形成了江蘇、浙江、上海、廣東、湖南、山東建筑遮陽產業集群地,大批有實力的企業快速成長開始與國際接軌。值得一提的是,作為建筑遮陽最大集群地的江蘇,由于品牌繁雜,小企業眾多,產品同質嚴重,出現惡性競爭的現象,而引起眾多遮陽品牌商退出江蘇市場,迎來建筑遮陽在新地區的崛起和壯大。所以,建筑遮陽行業在發展同時要規范行業秩序,也需要政府支持和推進,以此創造優良的市場環境。
二、標準體系基本建立。到2017年,住建部相繼發布了多項遮陽行業標準,其中涵蓋了術語標準、通用要求、產品標準、方法標準和工程技術規范等多方面。同時,各類建筑節能標準設計都強化了對遮陽的要求,北京、上海和江蘇強制規范對遮陽系數的要求,湖南也在今年全面實施65%建筑節能強制標準,各地施工驗收規范和標準圖集也陸續出臺,建筑遮陽行業標準體系基本建立。同時,政策的落地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,不是所有地區都符合江蘇強省的發展基礎,對于其他地區仍存在標準不規范執行的現狀,因此,企業應積極與政府合作,推廣建筑節能政策,讓規范切實可行,標準真實落地。
三、生產設備及研發技術亟需創新。在建筑遮陽行業發展過程中,也帶來新的困難和挑戰。不容置疑的是,我國目前建筑遮陽的發展與國外發達國家還具有明顯地差距。國內廠家生產設備在精細化程度上遠達不到高品質產品要求,國內企業在產品研發領域涉足較少,經驗短缺,即使在中國很多具有名氣和實力的廠家,也是通過學習國外的生產技術,引進歐洲進口生產設備,自我創新能力低下。慶幸的是,中國部分科技創新型企業開始覺醒,開拓中國建筑遮陽技術研發的新領域。
盡管中國建筑遮陽行業發展勢頭迅猛,也取得一定成果。但是,企業整體生產規模較小,落后產能占相當比重,總體工藝技術裝備落后,這是整個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。并由于這些問題,引發出三個不容忽視的現象:一是企業缺乏足夠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,在經濟出現波動時,小企業開始出現危機;二是同質化嚴重,自主知名品牌比較少,出口產品多為貼牌生產;三是產品質量較差且不穩定、管理水平不高、人才缺乏、科研投入不足、缺乏發展后勁,與國家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政策還有差距??偟膩碚f,中國建筑遮陽行業要長足發展,需率先解決以上問題。